当AI开始写论文、做科研,未来的拔尖人才又该如何培养?在人工智能正加速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当下,如何面向未来育人,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。10月31日,第四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书院开幕。来自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香港大学等近50所高校及微软、华为、阿里云等顶尖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聚焦“全球视野下的拔尖人才培养与新时代书院制育人体系探索”,共谋应对之策。
大会伊始,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的学生联袂表演了长笛、竹笛、钢琴合奏曲《楚颂》万隆优配,展现新时代拔尖学子艺术素养和人文底蕴。
面对技术浪潮,教育的转型已迫在眉睫。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指出,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,教育必须实现从“教书”向“育人”的根本性转变。他认为,“领军人才”应具备基本原理思维、工程实践能力与洞察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。为此,高校需主动拥抱智能化变革,系统优化育人生态,适度降低学分压力,打破学科壁垒,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索与全面发展的空间。
在这一背景下,构建能够激发真实创造力的育人生态显得尤为重要。香港大学副校长杰伊·西格尔(Jay Siegel)教授警示,当前生成式AI与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导致学生将思考与决策“外包”给技术,个体的“个人能动性”——即自主选择并掌控生活的能力,正面临退化风险。他强调,这恰恰应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。教育不应止步于标准答案的追求,而应打造以“创造、批判、整理与沟通”为核心的“大脑健身计划”万隆优配,锻炼完整的思维链条。成功的育人之道,在于“为优秀人才提供充分支持,并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”。他进一步提出,人才培养应兼顾“精通、探究与人文”三个维度,并呼吁建立以专业影响力而非论文与奖项为导向的“学者共同体”,激励学生保持探索的勇气。
大会现场
多位专家强调,技术虽在演进,但教育中“人”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。图灵奖得主、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·霍普克罗夫特(John Hopcroft)指出,尽管人工智能由“模式识别”和“统计学”构成,并将自动化大量工作,但它永远无法取代教师。因为“教师对学生的关怀”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。他重申,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内在动力,引导他们发现并投身于真正热爱的领域——这正是培养信息时代顶尖人才的关键。
在实践层面,高校正通过书院制等创新模式回应时代之问。清华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、教务长彭刚介绍,清华大学已分阶段建成覆盖超半数本科生的书院体系,注重“宽口径、厚基础、重交叉”理念,课程挑战度正在做“加法”,但跨学科课程、通识课专业课融合正使学分做“减法”。清华书院制改革还致力于营造独特的“从游文化”,承袭梅贻琦校长的育人理念,通过院长下午茶、微沙龙等活动,重塑师生濡染观摩的亲密氛围。书院实施全覆盖导师制与“一人一策”个性化培养,不唯GPA论英雄,建立多维评价体系,并构建贯穿四年的科研进阶训练体系,全方位支持学生的多元成长与创新能力培育。
而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则在“转身遇见大师,随处可见讨论”的学术氛围中,构建起“使命驱动”与“好奇心驱动”并重的培养体系。据校长丁奎岭院士介绍,学院已培养14届共2529名毕业生,95%选择继续深造,超70%直接攻读博士学位,85名校友已获海内外一流高校教职。去年启用的致远书院,正致力于打破学科、文化与地域边界,实现资源的“汇聚”与“链接”,以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顶尖人才,积极回应AI时代的育人新命题。
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提出,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,教育更应坚守“以学生成长为中心”的初心,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、家国情怀与伦理意识等人类智慧核心价值的培育。上海交大正以“AI+教育教学”行动方案为统领,实施以“AI十条”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万隆优配,通过成立人工智能学院、设立覆盖多领域的AI+微专业、构建国内高校领先的“致远一号”智算平台等举措,使得AI成为具备生成与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“赋能平台”。他展望,未来的领军人才在价值、创新与探索三个维度实现均衡发展,最终成为能够与人工智能协同共创的文明引领者,共同开启人机共生、智慧交融的新纪元。
弘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